此圖為獅子洋大橋效果圖,橋梁的散索鞍將全部由太重制造。
隨著最后一爐1500℃鋼水精準注入模具,由太重承制的獅子洋大橋散索鞍鞍體順利完成澆注。作為繼港珠澳大橋、深中大橋項目后大灣區(qū)又一超級工程,獅子洋大橋將成為世界最大跨徑雙層懸索橋,而太重此次攻克的散索鞍制造難題,正是這座大灣區(qū)橋梁的核心技術支撐之一。
散索鞍設計圖
散索鞍是懸索橋受力體系的核心節(jié)點,用于改變主纜傳力方向、將主纜荷載安全傳遞至錨碇,影響著大橋整體的穩(wěn)定性和安全性,堪稱“定纜神器”。此次澆注的鞍體長6.5米、寬3.9米、高4米、重188噸,可謂名副其實的“龐然大物”,其大尺寸、高精度和復雜內部結構,對制造工藝提出了極高要求。為完成整個橋梁四個散索鞍的制造任務,太重鑄鍛件事業(yè)部技術團隊必須攻克三大難題:鋼水的流動性控制、復雜曲面的精度保障、百噸級鑄件的內部缺陷防控,每一項都是行業(yè)“天花板”難度的挑戰(zhàn)。
鋼水精煉后正在出鋼準備澆注
“這相當于在籃球場大小的空間內,澆注一座2層樓高的精密鑄件,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半毫米偏差。”鑄鍛件事業(yè)部工藝技術主管梁燕春形象比喻道。在項目承接初期,太重團隊便提前鎖定用戶需求,主動參與技術對接,第一時間組建專項技術小組,創(chuàng)新應用數(shù)字化模擬澆注技術,精準計算鋼水在高溫下的流動軌跡,動態(tài)調整鋼水流量與溫度,成功攻克了內部氣孔與裂紋風險,最終實現(xiàn)百噸級鑄件內部“零缺陷”,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國際橋梁鑄造領域最高標準。
從營銷團隊提前對接需求,到技術團隊突破工藝瓶頸,鑄鍛件事業(yè)部僅用100天,就順利完成了從方案設計到成品澆注的全流程攻堅,贏得用戶高度認可。
作為“國之長子”,太重首次深度涉足橋梁制造領域,以獅子洋大橋散索鞍的成功澆注交出亮眼答卷,不僅彰顯了山西高端裝備制造業(yè)的創(chuàng)新實力,更標志著我國在雙層懸索橋關鍵技術上實現(xiàn)完全自主可控。太重將持續(xù)深耕懸索橋等工業(yè)領域,以“營銷+技術”雙引擎推動國產(chǎn)化進程,為中國基建邁向世界巔峰注入更多“太重力量”。
聲明:本文系轉載自互聯(lián)網(wǎng)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,請立即與鐵甲網(wǎng)聯(lián)系,本網(wǎng)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,再次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。
不想錯過新鮮資訊?
微信"掃一掃"